|
![]() 杨华中
IEEE Fellow 清华大学教授,博导 杨华中 1967年7月生,1989年7月获得清华大学半导体器件与物理专业学士学位,分别于1993年7月和1998年5月获得清华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。 杨华中博士自1993年7月留校任教一直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工作,自1998年8月起任清华大学正教授,他已经指导了研究生100余名。他是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,先后获得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、国务院特殊津贴、973先进个人、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,并获得过多项科技成果奖励。他目前担任清华大学“电子与通信学科”分学位委员会主席、新华社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、装备发展部微电子专业组专家、美国ACM协会设计自动化北京区主席。 他曾担任IEEE TCAS-II(2010-2013)、IJE(2009-2015)、JCSC(2008-今)等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,他在无线传感网技术及应用系统、SOC低功耗电路与系统、高速高精度数据转换器芯片、面向广播/通信和数字媒体的芯片设计、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,已经出版英文专著1本、改编英文教材1本、出版中文专著3本、中文教材1本、普通中文著作2本;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,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0余项,并有10余项专利技术转让到工业界。 近年的代表性成果包括:世界上第一个基于铁电工艺的非易失处理器芯片THU1010N,休眠唤醒时间达到微秒量级,较工业界现有技术缩短10000倍以上,该成果曾获2012国际低功耗电子学与设计年会设计竞赛第一名;14比特500MS/s数据率的CMOS数模转换芯片,采用他发明的互补开关电流源结构,是目前世界上线性度最好的数模转换芯片;12比特100KHz采样率CMOS模数转换芯片,采用时域逐次逼近结构和片上校正技术,功耗579.7uW,SFDR达到90.3dB,是目前世界上线性度最好的12位模数转换芯片;世界上首个长期运行的基于无线传感网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,并已经成功地应用于无锡市蓉湖大桥、无锡市开源大桥、南通市新江海河大桥、南通市如泰大桥、淄博市樵岭前大桥和郑州市刘江黄河大桥的实时健康监测;并行LU分解算法和软件包NICSLU,是目前电路模拟领域最快的LU分解算法。 |